智能写作-人工智能写作是否能触动人类情感

编辑:pitaya02        日期:2020-08-31

AI近来再一次成为热门话题,围棋天才柯洁曾经评价 AlphaGo “总是一台冰冷的机器,感觉不到自己对围棋的热情和热爱”。几天前,100%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诗作,汇集成册,传到了读者的手中,这样一幅画面颇具科幻意味。这部国产第一部人工智能诗歌创作的诗集《阳光掉了玻璃窗》,包含了139首现代诗歌,全部出自机器人的“小冰”之手,一经发表就引起文学界的关注。

腹中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机器人也能懂诗,甚至能写诗?一位资深文学编辑坦言,不少机器人诗作更像是词汇库中的杂乱无章的组合,人工智能对于通透圆熟的写作技巧,似乎还不能“模仿”;一位诗歌评论家认为,文贵有气,是诗的情结,是诗的思考后产生的复杂情感,“情结”正是人和机器最显眼的边界;另一位网友调侃,一些机器人诗句中的意象、遣词都很差劲,远超二三流诗人的某些拙劣语句。

与单纯探讨诗歌文本的优劣相比,业界热议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一个更核心的命题——一首诗在点击按钮或阅读图片之后,是否就能成为一首诗,而当人工智能“有效率”地进入创作领域时,文学艺术是否会成为人类最后的位置?5月中旬,多位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学南京论坛上,围绕人工智能对文学的影响展开了讨论。作者韩少功认为,人具有千变万化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潜意识、跳跃思维,一旦面对现实生活的千变万化,如何创造新的审美与价值,超越成规俗见,当前可能是人工智能无法逾越的障碍。

老师们519个诗人、机器人也有“写作偏好”?

根据开发人员的设计,诗集作者机器人小冰的角色定位是“软萌妹子”,“师承”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519位现代诗人的数万首诗歌,每学一轮只需0.6分钟,经过100小时的训练,就可以开始模仿“写诗”。为了确保《日光落下玻璃窗》是人工智能“原版”,书本上“的、地的、得的”等易混淆的错别字被保留下来,只在括号内注明正确用法,甚至书名都是小冰自己取的。

机器写诗,是否严格来说是“创造”?虽然有很多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在缺乏自我意识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处理大量数据,但它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和生活趋向。例如,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小冰研究了他的诗,“风格有点伤感”;70年代以后,他研究了他的诗,“诗中有情,诗中有情”。小冰甚至有了写作的偏好,“海滩”“小鸟”“老槐树”成为高频的形象。

缺乏充沛的情感,诗歌看上去更像是“随意的词语组合”

自人工智能马斯特战胜围棋高手后,音乐人高晓松曾哀叹:“等着有一天,机器把所有的音乐和诗歌都写出来,我们的路也就结束了。”但其他人却完全不担心,认为距离诗人的最高水准还差得很远,机器人还不能看得上项背。

有意思的是,机器人作品的创作仍然离不开人的评判和编辑,微软研究人员宋瑞华说,“温故知新”的人工智在“词义连贯”方面发展很快,“这次为了出书,从万余首诗歌中挑选出百余首,技术人员邀请文坛人士和读者参与筛选。

有人直言,人工智能的部分诗作“只是在拆开,重新组织一些词语,重新组合意象,缺乏内在逻辑的叙述,更像是对人类遣词造句技巧的反刍”。即,机器人获得的只是诗句的分布,却少了诗歌背后所需要的情感和想象。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个人的经历和情感的沉淀,离不开诗人的喜怒哀乐和价值判断。

新闻工作者

与其哀叹“诗人的黄昏”,不如提防依赖大数据

现在我们在读写方面,其实早已受益于搜索引擎、大数据等互联网智能工具平台,人机间的互渗、互动、互补逐渐成为常态。批评家们认为,文学艺术界不应把机器写成人,而应把人写成机器,把人写成模仿某种技术或风格的人,而应使之沦为单纯地模仿某种艺术或风格。

著名作家宋方金也有同感,影视圈中不乏一味依赖大数据热点和经验公式、拼凑剧本等文艺作品的人。人的独创性总是引以为荣的,如果慢慢耗尽,变得重复自我,那就更可悲了。

人类的优势和优势又在哪里呢?也许这正是诗歌的核心所在。诗,真正引人入胜的是创作者的细腻心绪,是凡人在瞬间内孕育的离世灵感,是读者的共鸣。南诗人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把写诗当作一种技术活,这是设计者的致命误区,“诗体细腻即兴,五味俱全,意识流动,哪有机器能学会。假如冰凉的机器可以写出动人的爱情诗,人类的爱情就会变成笑料。

火龙果智能写作是全球第一款中英双语语法检查校对产品,运用火龙果智能写作技术进行错别字文本校对,除错别字校对以外,还可以对语法、标点等进行校对。

火龙果智能写作官网https://www.mypitaya.com

积极拥抱变化,才能更好的应对这个时代


智能写作-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法律事务